为了防止被人发现,少年买毒后躲在一家网约房内吸食。检察官调查发现,竟有大量网约房未纳入监管。且看“数字雷达”如何让“隐身者”现形。
“那些已经取得营业执照,却没有到公安机关办理行业纳管手续的网约房,房源信息和入住人员信息都无法被监测到,我们姑且称之为‘隐形网约房’。”浙江省杭州市临平区检察院第六检察部主任柏君介绍说。
“隐形网约房”的秘密
“隐形网约房”是柏君办案中发现的。
2021年11月下旬,柏君在办理一起贩卖毒品案时,从买毒人龙某某的证言中挖掘到一条线索——为了防止被人发现,尚未成年的龙某某买毒后躲在一家网约房内吸毒。
再往下查,柏君却发现,这家持有经营执照、正常营业的网约房,在公安机关的住宿登记系统中却查不到任何记录。“缺了行业纳管手续,经营主体信息就没有被登记进系统,后续的经营也不会被记录。”柏君说,“像隐形了一样,游离在监管之外。”
事实上,网约房不办理纳管手续的行为已经违反了《网络预约居住房屋信息登记办法(试行)》相关规定。这究竟是无意疏漏还是有意躲避监管?是偶发个例还是多发存在?
数字雷达锁定目标
柏君预感到,“隐形网约房”可能会被不法分子利用,对案件侦查取证造成阻碍,不利于预防、打击违法犯罪行为。由此,她产生了对网约房业态进行一次“扫描”排查的念头。
底数不清,情况不明,要怎么做才能让“隐形网约房”显形?
临平区检察院成立数字办案组,搭建了网约房业态治理检察监督模型,通过数据碰撞,辖区内1000余家网约房浮出水面,其中100余家未纳管的“隐形网约房”现出原形,未成年人异常入住情况得到掌握,违反强制报告制度的网约房经营主体被精准锁定。
助推网约房业态治理
今年以来,在数字雷达的助力下,临平区检察院依法立案监督3起涉嫌容留未成年人吸毒案件,向公安机关移送涉新型毒品违法犯罪线索3条、涉性侵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线索5条;通过制发检察建议,督促公安机关关停涉案网约房1家,停业整顿2家,同时督促30家网约房补办纳管手续;发现未成年人民事监督线索3条,通过支持起诉方式保障未成年人民事权益,已获法院采纳;自主发现公益诉讼检察监督线索2条。
数字雷达让未检业务统一集中办理如虎添翼,全面推动着辖区网约房业态治理,而这还只是个开始。
目前,临平区检察院结合办案实际,对监督模型不断完善升级,着力形成网约房业态长效治理多跨应用场景,将网约房业态纳入常态化监管。
“我们希望通过强化监管、规范经营、转变理念,使包括网约房在内的住宿业经营主体,都能成为预防犯罪、保护未成年人的强大助力。”柏君对此充满信心。
(原标题:少年躲在网约房吸毒,检察官调查发现大问题……)
来源:检察日报正义网
少年网约房吸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