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陕西生活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

摩根大通银行(中国)有限公司行长熊碧华:全球化网络多平台共振,铸就外资行在华独特优势

作为一家全球性金融机构,摩根大通的“中国情缘”始于1921年。在华深耕百年,其不单历经了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深化改革开放等重要节点,还见证和参与了中国金融市场的持续开放。

如今,摩根大通在华已手握四大法律实体,覆盖银行、证券、期货、基金公司等多业务平台。作为集团发展重要战略组成部分的摩根大通银行(中国)有限公司,也在持续加大在华业务的投入,注册资本达80亿元。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外资银行在华共设立了41家法人银行、116家外国及港澳台银行分行和132家代表处,营业性机构总数量已经有888家,总资产已达到3.86万亿元。

随着金融市场对外开放步入新阶段,越来越多外资金融机构正加快“走进来”的步伐,摩根大通作为老牌外资金融机构,也面临着全新的挑战和机遇。

为此,在正式履职后的首个新春,摩根大通银行(中国)有限公司行长熊碧华独家对话新浪财经,详细阐述了她从十几年摩根大通生涯中总结的职场理念,以及对于中国持续深化金融对外开放措施的外资视角。

把海外现有的优秀产品和经验带回中国

摩根大通集团在华经营已达103年,熊碧华以百年机构的积淀感开启了对话。

总结集团的战略规划,熊碧华将其凝炼为“全面性”。具体而言,全面性有两层寓意。第一,从地域层面,摩根大通全球化布局,在100多个国家和市场铺设了业务网络;第二,从产品层面,为各类客户提供全面的服务。

就中国区运营而言,为达成“全面性”目标,摩根大通集团在过去几年持续在中国加大投入,加大全平台建设,确保自身具备全面的产品及平台布局。

作为集团战略布局的重点之一,摩根大通银行(中国)在经营理念、策略上一直与集团步调一致。熊碧华表示,集团通过银行平台,深入参与到中国市场各方面的发展,提供全面的产品线,覆盖投资和企业银行、商业银行、环球企业支付、金融市场业务等领域。

结合本土国情,熊碧华总结了摩根大通银行(中国)有限公司的四大发展方向:提升自身运营能力;服务好客户,强调以客户需求为中心进行创新;帮助客户提升风险管理能力;重点强调跨境,即全方位服务好企业和投资机构的境内外需求。

相较本土银行、其他在华开展业务的外资行,熊碧华强调,摩根大通集团跨境的硬件和软件都实力强劲。境内外的协同合作上可通过成熟的生态系统,提供一站式的方案,帮助客户实现需求,相较很多外资银行,打出了自身的优势牌。

全球化优势加持下,熊碧华表示,摩根大通许多产品水平位居全球前列。比如支付,摩根大通是全球最大的美元清算行,也是“银行的银行”,每天平均处理交易金额约达10万亿美元。

开展中国区业务时,强大的美元清算优势和经验、技术,为摩根大通的业务打下了扎实的底子,也推动公司在人民币的跨境支付上开展进一步创新。

此外,市场交易产品来看,摩根大通在海外金融市场一直首屈一指,产品种类丰富;在中国开展业务时,可以结合国内市场、政策开放的发展程度,企业和机构需求,把海外现有的优秀产品、经验介绍给客户,作为国内市场的有效补充。

外资金融机构已成为一股非常瞩目的力量

对于一家将全球化作为主打战略的外资机构,金融市场的开放进程对于摩根大通在华开展业务至关重要。

谈及中国金融市场开放,熊碧华认为,过去几年中,中国金融市场开放从力度、宽度、广度层面均有所上升。

除了50多项金融开放措施提出的减少外资持股比例限制,降低数量上控制,监管对产品层面也陆续扩大了开放程度,如之前取消了QFII额度的限制,去年开放的利率“互换通”,让全球投资者都得以更便捷地参与中国市场。

熊碧华表示,这些开放的举措对于外资金融机构而言,确为利好。包括摩根大通在内的外资机构在国内加大投资和持续部署平台,公开数据显示,境外24家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均在国内设有机构,境外40家最大的保险公司已有近半数进入国内。

目前,国内的外资金融机构总体规模虽然相对不大,但随着中国金融市场持续开放,外资金融机构已成为一股非常瞩目的力量。

作为金融开放的受惠者、参与者和支持者,摩根大通也持续看好中国金融市场的开放,这对于机构而言是可贵的增长点。熊碧华表示,这意味着可以持续发挥外资银行特有优势:一方面帮助更多的国际性企业在中国更好地配置资源;另一方面,也帮助越来越多的优秀中国企业走向世界,提升全球竞争力。

近年来,摩根大通银行(中国)有限公司也逐步加大了业务布局,于2021年5月成立了商业银行部门。

熊碧华称,在原有企业银行业务继续拓展与大型企业和机构客户关系的同时,“商业银行部客户群的持续增长也将会是我们银行的一大增长点”。

商业银行部门主要服务于服务总部在中国的中型企业,集中在两大类,一类是处于稳定阶段或者扩张阶段的传统中型企业,另一类是处于发展早期但是增长很快的创新型、新经济企业。摩根大通对客户的行业选择上与国家战略支持的重点行业非常吻合,比如说智能科技、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新兴消费等等,都是预计将有快速增长空间的行业。

依托于中型企业客户的快速增长,作为一支年轻团队,商业银行部门发展良好,与很多富有影响力的企业建立了稳定的长期的关系。

以积极而又审慎的态度看待新兴科技

2024年春节前,A股调整较多,且波动已持续近一年。市场参与者分析波动原因之时,国内经济基本面往往是讨论重点之一。

对于中国经济未来增长态势,熊碧华表示,经济存在周期性,波动是正常规律,“中国已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所以中国的经济发展必然会是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的引擎之一”。

摩根大通宏观经济团队预计,2024年中国GDP增速预计为4.9%,主要来自于“三驾马车”中的投资和消费。

自2023年11月,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首提“五篇大文章”以来,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这“五篇大文章”在国内金融界一直持续广受关注。

熊碧华认为,作为走在行业前列的金融机构,从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到数字金融建设等,摩根大通均在业务实践中有所表现。

科技金融、数字金融方面,摩根大通持续强调,自身不仅是一家金融机构,还是一家科技公司,每年的科技投入预算规模庞大,去年的投入更是达到150亿美元,甚至超越不少科技公司的规模。其中,对人工智能(AI)、云计算、区块链、机器学习等先进技术等投资和应用均被纳入了集团科技化转型的进程中。

谈及科技,AI是近年来几乎逢讨论必登场的话题,生成式AI更是其中热度最高的一大分支。

熊碧华表示,摩根大通也在积极钻研AI,探索其应用,目前已在支付服务、内部风控等逾300个应用场景采用了AI技术。

在积极应用新技术的同时,熊碧华着重强调道,合法合规是长远发展技术时亟需确保的大前提。总体上,对新兴科技持积极态度的同时还需伴以审慎的考量。

此外,作为一家明晟(MSCI) ESG评级A级的金融机构,摩根大通将绿色金融概念融入到了自身的业务和发展中。

追溯 ESG初心,本质上这一概念涉及到了环保、社会责任、可持续发展等理念。

一方面,摩根大通将ESG融入业务中,而非单独成题。与传统能源行业、新兴能源、可再生能源行业的客户并肩合作,满足客户在能源转型、科技创新方面的需求。

另一方面,从内部而言,摩根大通内部成立了支持绿色发展的员工组织,以探索公司内部的相关解决方案,如减少能源使用、减少打印用纸等,以承担起作为机构应当承担的ESG社会责任。

职场女性应勇于争取主动权

纵观全球,越来越多的女性金融业从业者正致力于打破职业天花板,走上领导岗位。如IMF总裁格奥尔基耶娃(Kristalina Georgieva),乃至欧央行行长拉加德(Christine Lagarde)等均为女性。

2023年摘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克劳迪娅·戈尔丁(Claudia Goldin)亦以“劳动力市场中的女性”议题闯入大众视角。招聘公平、女性职业发展等话题越来越受关注。

作为一名女性高管,熊碧华对于职场之路的践行理念为“不设限”、“撕掉性别标签”,更多成为“职场中的女性”,而非思考“女性在职场应当如何”。

她表示,摩根大通是一家高度强调招聘公平的公司,有趣的是,除了银行业务,“我们证券、期货、资管三家法律实体的总经理也都是女性。”数据显示,摩根大通中国区女性管理层占比约为50%,女性员工占比则高达60%。

跳出单个机构框架,将目光投向整个行业,熊碧华认为,首先,不必特意强调性别差异,人与人的差异或许更多应体现在性格、技能等方面。企业招聘、个人择业与从业都不应将重点放在性别上。

其次,人自诞生起便有了性别,自然而然也就会有性别差异。就女性而言,韧性、敏锐性、审慎之心确实也让诸多女性从业者在金融行业中脱颖而出。

不过,熊碧华同时指出,女性尤其是初入职场的女性,可能会相对保守、为自己设限。她建议,职场女性应该积极大胆地把握潜在的职业机会,掌握职业发展的主动权。

即使是全新的项目、未踏足的领域,职场女性都应勇于挑战。熊碧华表示,“当在全新的项目中掌握新知,用取得的成绩证明自己的能力和潜力,进一步争取资源,形成正向循环时,你的职场之路自然越走越远、越走越宽”。

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陕西生活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我要收藏
0个赞
转发到:
阿里云服务器
Copyright 2003-2024 by 陕西生活网 shx.sczixun.cn All Right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关注我们: